永川豆豉是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光亮油黑、滋润爽籽、清香回甜、味美化渣”的卓异风味,是豆豉中的极品。
豆豉在国人的饮食文化和医疗保健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其独特的酿造工艺代表了先民关于食品保健方面的优异成就。东汉刘熙撰《释名·释饮食》:“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故齐人谓豉,声同嗜也”。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豆豉用于烹调的记载有70条。在古代用豆豉佐餐,食用人群广泛,蒸炒拌食,荤素兼宜,所谓“豪筵席上珍、百姓餐中宝”。
历史渊源
先民酿造豆豉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殷商,秦汉时已有文字记载。至唐代以后,随鉴真和尚们东渡、南传的步伐远播至日本、东南亚,派生出纳豆、丹贝,成为豆豉的异城之花。如今的豆豉又伴随华人的舌尖,登上了欧美、澳洲、非洲的餐桌,已是一种世界性的食品。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年),时值冬至。永川城郊跳石河有崔婆婆者,蒸黄豆一甑过节。逋熟,即传杀人如麻之张献忠农民军杀到,情急间将豆倒灶前,覆以稻草,入山避祸。乱兵过,崔婆婆返家。见户扃安然,及开门,有异香扑鼻,寻至灶前,见向日所弃熟豆,上覆绒毛如雪,清香浓郁、沁人心脾。婆婆惜物,不忍弃之,乃拌以盐、酒置净坛中密闭。光阴荏苒,倏忽一年。一日婆婆偶然忆起,开坛视之,十分讶异,黄豆已变得光亮油黑,异香更甚,嚐之,回甜化渣,味极鲜美。乃传诸乡邻,一时轰动。崔婆婆如法炮制,遂成家传,人称“崔豆豉”,永川豆鼓于是诞生。
发展历程
从永川县志记载并与崔婆婆故事相吻合的时间——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年)算起,永川豆豉的产生距今已有余年历史。其后,相关史料有了连续明确的记载。
清道光五年(年),永川邑绅杜鼎丰,在北门开“鼎丰号酱园厂”将家居菜豆豉提升为商品,使鲜甜香味更加调和,销量剧增。周建山成了做豆豉的掌酢技工,家居菜升华为名优商品。
民国时期调味品工业有一定的发展,除鼎丰号外,新办有复华号、三荣祥、和丰昌、正香味、永发祥、吉祥号,周字号等十多家酱园厂,生意兴隆。民国36年(年),魏学章生产听装永川豆豉,首次运销上海“四川饭店”“味腴饭店”,声誉日著。
年,13家酱园厂公私合营成立了永川县酱园厂,各厂的豆豉生产工艺、制作方法交相融合,互相取长补短,豆豉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年6月7日,公布“永川豆豉酿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畅销全国各大省、市,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深受消费者好评。
产品特点
豆豉种类繁多,业界一般按使用的微生物不同,通常分为三大类:毛霉型(自然发酵)豆豉、米曲霉豆豉、细菌型豆豉。这三大品系中,毛霉型豆豉主产于四川、重庆、云南等西南各省;米曲霉豆豉因其发酵周期短,是采用和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制作工艺;细菌型豆豉则主要为水豆豉及一般家庭制作。隋唐时传入日本的纳豆属细菌型豆豉;流入东南亚及印尼的丹贝(又译天培)为根霉型豆豉。
传承近四百年的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川豆豉酿造技艺,采用传统的自然发酵生产工艺和方式加工,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此背景下,重庆市永川豆豉食品有限公司和西南农业大学(今西南大学)共同展开了《传统(毛霉型)豆豉低盐化速成生物技术研究与工业开发》研究,经过校厂联合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成功研发《毛霉型豆豉低盐快速发酵新技术——豆豉多菌种发酵工艺》等复合曲发酵技术、新工艺,使原始传统豆豉的发酵周期从8—10个月缩短到20天以内,生产时间由传统的每年只能生产3—5个月延长到常年生产,低盐速酵豆豉的食盐含量由传统的12%—14%降低到8%以下,且其感官指标优于传统豆豉。《传统(毛霉型)豆豉低盐化速成生物技术研究与工业开发》成果经重庆市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豆豉多菌种发酵工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低盐风味豆豉生产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获重庆市政府颁发的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者/来源:重庆地方志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