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殊的四世同堂大家庭张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80416/6169886.html

家,是温暖的城堡,

生命里每一个日子,

都因它美丽而有意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为发挥家庭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良好家风,推动城市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永川区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的活动,涌现出一批在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孝老爱亲、书香润德、勤劳致富、热心公益、等方面事迹突出、感人至深的先进家庭典型。

“茶竹姐妹”开通“最美家庭故事”展播栏目,将陆续为大家展播获得永川区“十大最美家庭”称号家庭的故事,希望他们的家庭故事能带给你奋进的力量。

张吉莲家庭

《孝经》中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大概意思是说,关爱自己的亲人的人,对其他人的态度也不会差;尊敬亲人的人,对其他人也不会怠慢。仙龙镇粉店村的张吉莲说,人生在世,谁都不容易,所以,她用《孝经》中的这句话勉励自己,和丈夫一同把身边需要照料的亲人(建卡贫困户、低保人员)团聚在一起,让所有的不幸变成幸福,组成了特殊的“四世同堂”大家庭。

年12月,张吉莲家被评为永川区“十大最美家庭”。

特殊的“四世同堂”

张吉莲家现有家庭成员:她和丈夫凡时德,都即将“奔五”,今年丈夫到外地打工了,张吉莲在家照顾一家老小;儿子凡鑫20岁,在重庆工商大学读大二;婆子妈73岁,二级肢残带智障。女儿凡欢23岁,在仙龙镇卫生院张家分院工作,现结婚生了小孩,外孙女1岁多,由张吉莲等帮着照看。

此外,还有张吉莲的二叔张炳华,今年74岁,文盲,出去做点事找不到回家,也没有时间观念,到了吃饭时得四处去找他;三叔张召南,72岁,智力正常,能帮忙割草、割谷、宰红苕拌猪食;幺叔张高才,64岁。这3个亲人一直未婚,他们感谢党委政府,将他们作为特困供养人员、低保人员,让他们安度晚年。

幼时丧母更惜亲情

这个家庭的由来,得从张吉莲和丈夫凡时德小时候的生活说起。

张吉莲家在仙龙镇粉店村新屋基村民小组。丈夫凡时德,小名凡五,是仙龙镇张家村人,因家庭条件不好,他只读了小学三年级就回家务农;张吉莲,饱受命运捉弄,1岁半时母亲去世,父亲终日喝酒醉醺醺的,无所事事也无暇管她,她小时跟着奶奶和叔爷慢慢长大,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了。

据张吉莲回忆,村里有人说她奶奶不好相处,她妈妈生前和父亲常常吵架,更有甚者,说是奶奶太厉害,而几个叔爷没文化,人又老实,也就没哪个女人愿意嫁过来。所以,除张吉莲的父亲和另一个叔爷结婚成家外,二叔、三叔、幺叔全都成了单身汉。“其实,婆婆也挺好相处的,只是农村的愚昧和偏见。”回顾与父亲、奶奶相处的日子,张吉莲得出的是这个结论。

婚后与夫共担风雨

张吉莲家条件不好,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家庭条件同样也不好的丈夫凡时德愿意倒插门上她家,她感觉生活有了新的奔头。凡时德同父异母的二哥三姐均已成家,智障并肢残的生母关银芳和父亲生活。

两人结婚成家时家中一贫如洗,但张吉莲和凡时德坚信,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就能改变贫穷面貌。他们借钱修了新房,然后夫妻俩到外面打工还债,大女儿凡欢出生时回到家乡。相隔3年,小儿子凡鑫出生了,酗酒的父亲脾气不好,时常又吵又骂,为免争吵烦心,她将4岁的儿子、7岁的女儿托给奶奶和三叔照顾,便和丈夫外出打工去了。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长辈们慢慢变老,打工5年后,张吉莲和丈夫回到了家乡,承担起照顾孩子和赡养老人的义务。

不离不弃“百善孝为先”

此时,婆婆关银芳由他们供养,有时屎尿拉在身上,有时神智不清自言自语。有一次她在堂屋说:“XXX,你来了,快来坐。”张吉莲以为真有客人来了,赶紧从厨房跑出来招呼,却发现根本没来什么人。有时深更半夜,婆婆忽然高声发问,说“你听你听,屋里有谁在敲得咚咚咚地响”,其实什么都没有。

张吉莲的生父和奶奶也由他们供养,他们吃啥老人们吃啥,绝不亏待任何亲人。张吉莲的生父年去世,年奶奶去世。送走这些亲人后,张吉莲看到几个叔父逐渐年老,虽然他们户籍不在一起,但她把老人们聚在一起,照顾他们,平时帮他们洗衣做饭,病时带他们求医问药。回想自己1岁多就没了母亲很可怜,现在叔父们老了,若没人照顾就更可怜了。所以,她义无返顾照顾叔父们,丈夫也十分支持。

公公虽由其他子女照顾,但张吉莲也经常搭摩托车去他家帮忙洗衣洗被子等,村民们都说张吉莲是好人。但张吉莲说,亲人就是亲人,孝敬老人天经地义。年,公公去世,他们帮着忙里忙外,尽孝送终。他们以实际行动告诉乡邻,百善孝为先,孝义爱相随。

于是,就有了这个大家庭的特殊成员:二叔张炳华,特困供养人员,户头上3人。年被评为建卡贫困户,年脱贫。成员有三叔张召南,低保户,因之前收养一女,故未能申请到特困供养,养女张银春年迁入四川巴中丈夫家,之后三叔和幺叔才办理了低保。幺叔年由低保转为特困供养。张吉莲家4口人,夫妻二人、读大学的儿子、残疾的婆婆。   

言传身教传承美德

如今,不少年轻人都不愿和自己的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更别说是叔父辈亲戚了,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用行动教育子女,感化乡邻。现在,她家女儿凡欢工作了,经常回家看望年迈又残疾的奶奶,买回好吃的争着往她碗里夹,可不知节制的智障老人吃多了之后就常拉屎尿在裤子里,惹出好多后续事情来,他们不厌其烦地伺候;儿子凡鑫学会了给几位老人理发、缝补衣裳、钉纽扣等。有一次他长水痘,左手奇痒难忍,输液回家后,他叫老人们把要补的衣裳都抱到他面前,他就一一帮忙缝补好再交给老人们。儿女还给老人们买衣服,老人们穿起来逢人便夸,真是又自豪又幸福!

当奶奶年去世后,村民建议张吉莲把几个叔爷送去养老院。张吉莲听后,试探性地和儿子商量。凡鑫一听便跟母亲急了,他说:“二阿公是憨的,出门都找不到路回来,送去养老院肯定过不好,你们要是送去了,我就去把他们一个个背回来。”儿子的话,让张吉莲倍感欣慰。是啊,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如今社会好了,国家政策好了,全民奔小康的路上,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多好啊!

生活很艰辛,他们相濡以沫,彼此之间不仅仅是一种责任、亲情,更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张吉莲在家忙农活,凡时德选择就近打工,下班就帮忙干。虽然夏季秋收时他们趁着月色还没上露水时就去收割;虽然平时经常天没亮就起床干活;虽然儿女从小就帮忙做家务干农活很苦,虽然养许多鸡鸭猪很累,但有时叔父们可以搭把手,帮忙割割稻谷,有时三叔可以帮忙拌点猪食,这就是令她十分高兴的事情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位老人的身体也逐渐出现问题:婆婆不光大脑有问题,最近经常腰疼,根本无法坐矮点的凳子和沙发,一旦坐下去自己就站不起来;三叔喜欢帮忙,但也时常腰疼,她常叫他少做事多休息;二叔什么事都做不成,出门还会迷路;幺叔经常胸疼,医院看病后没查出病因,做胃镜检查怕老人承受不了,她就叫医生做无痛胃镜……最近几天,三叔还去田间割谷桩,为明年春耕做准备,令张吉莲和凡时德很感动;女儿成家后,两家跑,那边的爷爷奶奶七八十岁了常常生病,其公婆又在外打工,女儿端水送药跑前跑后……

孝,就从身边点滴细节里传播下来;爱,就从这里无声无息地蔓延开去……

1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15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