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www.t52mall.com/随着温州城区公园路街区的提升改建,华盖山下新建成的一堵城墙引人注目。这堵城墙延伸自华盖山古城墙遗址。历史上的东城墙跨海坛山、华盖山、积谷山建筑,年至年被陆续拆毁,仅保留华盖山两段城墙。温州古城城墙外均有护城河,踏上这段新建城墙,可遥想东城门外护城河(现环城东路)的河水,曾绕积谷、华盖、海坛诸山,从东陡门注入瓯江。▲华盖山下新建一段城墙郑鹏摄这一片区被称为东门外,这里有老温州耳熟能详的“涨潮头”,有海鲜市场东门浦,有与“沙涨出相”相关的上岸山——在这些城东旧事里,还有一条你顾名思义猜不出是哪儿的路。潮涨吃鲜——涨潮头和东门浦东城门也叫镇海门,是古城七座城门之一,位于华盖山北麓、康乐坊东端。出了城门,就是东门外。▲阿查理年拍摄的东门外温州有许多地名是没有明显地域界限的,涵盖范围较广,如城外的上河乡、下河乡、西郭外等。东门外也是如此。它可容纳周边许多街巷,除涨潮头,还有护城河两岸的江西栈、行前街、上岸街、浦边等,应该还包括如今的永川路、永楠路、株柏等地。▲涨潮头旧照孙守庄摄瓯江流淌在古城北面,形成不少江浦。其中从涨潮头护城河到瓯江交汇处一带,被称为东门浦。涨潮头地处东城门外,原称长桥头,是古时每逢八月十五“大水潮”,百姓看潮的好去处。▲年温州地图。绘图者为黄聘珍(~),温州人,又名黄仲铮、黄中任;出生于城区永宁巷。从这张地图可见,东门浦呈深“U”形,当时各地如青田、龙泉等地汇集的船只均停泊于此。这些船上装的大都是山货,木炭、柴、木耳、香菇之类。船主人卖完山货,再运回布匹、肥皂、煤油等日用品。因此形成了一个热闹、有人间烟火味的所在。而西郭外西陡门头,也有一个U字形江浦,比东门浦要小一些,当时成了木材会集的地方。▲清末东门浦老温州沿着东门浦两岸建起房子,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海产品交易集市。温州人喜爱的虾干虾米、紫菜海带、鱼鲞水潺干应有尽有。店铺从浦边码头一直到镇海门外的涨潮头,是当时浙南地区海货集散中心之一。这里还是温州俚语“炊虾咸鱼恁断价钱”的源头地,借干货市场的交易场景来讽喻生活中那种过分计较讨价还价的人。▲东门浦水产店铺旧照杨保民摄许多老温州还记得,在浦口曾建有一座洋派的建筑,有当时最先进的水磨石英,时髦的半弧形凉亭等,是当时东门外最“壕”的建筑,附近居民称之为“戴源大”。房屋主人是一位航运商,温州人,名叫戴寿田,因经营有道,生意做得颇大,在上海宝山路、九江路、虹口等地都开有商行。沙涨出相——陈宜中、黄淮和张璁护城河流过的海坦山,北临瓯江,位于护城河西,俗称上岸山,是鹿城“九斗山”之“斗口”。站在海坛山巅,瓯江潮汐尽在眼底,无疑是一处风水宝地。山上古迹颇多,有晋代“郭仙庵”、梁代“悟真道院”、唐代“嘉福寺”“海神庙”,宋代“天宁寺”、叶适墓、明代“五灵庙”等等。山下还有温州二十八宿井之一的白鹿庵井。▲海坛山上多庙宇而与海坛山相关的谚语,有趣的该数宋时就有的“海坛沙涨,温州出相”。这是一条预言谚语,说的是每当海坛山下瓯江里泥沙突然大涨,温州人中就会出现宰相。▲陈宜中▲黄淮▲张璁第一位应验此谚的据说是宋代陈宜中。此外,还有明代黄淮、张璁等人。万历《温州府志》有南宋“咸淳间,海坛岭下江沙忽涨,人以为异”。未几,德祐元年(),陈宜中果然官居相位,应验了该谚语的预测。陈宜中(~),字与权,永嘉(温州古称永嘉)人,南宋末年宰相。他为官为人虽然争议较多,但作为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宰相,还是能使人骄傲的。到了隆兴元年(),23岁的木待问中了状元,他的同乡状元好友王十朋在《答木状元》赞云:“振赋海之名家,符涨沙之胜地”。“涨沙”寓意拜相,王十朋本人46岁才中状元,故对木待问少年得志寄予厚望。后木待问过生日,好友甄龙友特作《南乡子·寿木状元》以贺。还说“见说海坛沙涨也,明年”。而“明年”与“明朝”一样,都是不确定的时间,甄龙友借此调侃木待问当宰相的时间还没到。但可惜的是海坛泥沙一直没能大涨,木待问也没能拜上相。▲海坛山麓新码道小学生表演节目到了明宣德年间,久违的海坛山瓯江里泥沙忽又大涨,据说这次应验在黄淮身上。黄淮(~),字宗豫,号介庵,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他是明朝内阁初创期间的重臣,位居首辅,历事五朝;著有《省愆集》和《介庵集》。及嘉靖年间,海坛沙再涨,这次是张璁(孚敬)成内阁首辅。张璁(~),字秉用,号罗峰,后由明世宗赐名孚敬,字茂恭。永嘉人(今属龙湾区人),在明世宗初年三度位居首辅。“宣德间,海坛沙复涨,永嘉黄淮大拜”。“嘉靖间,海坛沙复涨,永嘉张孚敬大拜”。“海坛沙涨,温州出相”不仅仅在民间流传,还被宋代画家、诗人郑思肖(号所南)记在他的作品《心史》中:“相国生东瓯,应谶海坛沙”。可见当时流传之广。▲郑思肖传世作品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擅作兰花,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上岸山南东城墙下江西栈海坛山俗称上岸山,山上有亭叫“上岸亭”,山下有街被叫做上岸街。上岸街东边,隔河的是行前街,沿着行前街往南,就是老温州口中的“江西栈”。没错,江西栈不在江西省,它只是位于华盖山护城河东的一条路——据说在年英国外交官阿查理拍摄的温州老照片中,还能看到它,路边还建有一座庙宇。▲上岸街口杨保民摄江西栈的来源,与江西会馆有关。当时江西从水路到温州贩卖瓷器的商家很多,当然也有做其他生意的。为方便这些出门在外的乡亲,江西商帮就在涨潮头往南的地方,建起一座会馆并成为这里的标识性建筑。老温州就顺理成章地将这一带称为江西栈,并被标记在地图上。后来,这条不长的江西栈路,被改名为永东路。但不少老温州仍习惯将这里叫作江西栈。旧时这里曾有一座公办小学“东南小学”,是当时古城外的名校,很多城里的孩子想进该校学习还得找人去开“后门”。据说当时小学所在,就是由江西会馆改建的。后来,这里成了永东路小学。▲江西栈旧照那么,温州古城内外的河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填塞的呢?据载,自年以来,由于人口密度增大,古城原有的交通格局已难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五马街南侧河道率先被改建为石砌下水道,城区开始“填河拓巷”。第二年,瓦市殿巷小河被填。而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包括东护城河在内的许多河道全被填塞。于是,东护城河成了环城东路,周边盖起楼房,从此车水马龙,喧闹繁华。参考资料:《鹿城人文景观》沈克成、汤章虹著《鹿城街巷记忆》鹿城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他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又是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作者潘猛补《温州虞师里钱馀昌锯板厂风波》作者徐逸龙编辑陈复美编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