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披星戴月、风雨兼程;三十年抢修一线、保电前沿;三十年大街小巷、田野山岗……他们的足迹遍布昌州大地,里程多达14万多公里;他们对每条配电线路和周边环境烂熟于心,连有多少路口、多少电缆井,多少高压电线杆都了如指掌;他们扎根电力一线,是点亮万家灯火的“电力人”。在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荣昌客服中心,51岁的廖伟始终致力于安全生产、应急保电、创新创效、传道授业等工作,通过不断摸索创新,攻克了许多技术性难题,培养了配网生产运维技术骨干,以责任和担当完美诠释社会主义新时代工匠精神。埋头苦干30年打磨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年,廖伟来到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从事配电线路检修和线路运行维护工作。“那时候条件艰苦,交通也很不方便,绝大多线路都在荒郊野外,车辆根本无法到达,平常遇到线路检修和故障抢修时,我们只有五六点钟起床,负重几十斤,徒步几十里才能到达现场。”廖伟回忆,到现场时,他们甚至连中午饭都吃不上,单靠两个干馒头充饥。由于野外施工条件恶劣,检修过程也遭遇了各种干扰。夏天,检修队不但要忍受蚊虫的叮咬,还要防毒蛇和恶狗;冬天,再冷也不能穿棉衣,因为登杆作业会导致行动不便。“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手和脚都冻出了冰口,经常痛得眼泪直流,但纵使条件再艰苦,线路组装、放线、收线等工作还是一个都不能落下!”廖伟说,由于每天回到家中都筋疲力尽,一身汗臭,遇到有人介绍对象时,姑娘们一听是外线电工都直摇头,所以父母急得团团转,天天为他的终身大事犯愁。往后几十年,廖伟遇到钻电缆沟作业时,只能猫腰侧身匍匐前进;遇到整改老街区线路时,只能克服下水道泄露臭气,争分夺秒进行检修;由于在配电线路检修和管理工作中的经验积累,他便从一个“电力小工”蝶变为“巴渝工匠”。冲锋在前经验积累成配电网络“活地图”以天为盖,以地为庐,廖伟在一线班组一待就是13年。“虽然工作很辛苦,但苦中也有欢乐。”廖伟回忆,“那时师傅们给我取了个外号叫’让我来’,因为不管是故障、保电还是抢险救灾现场,我总是冲锋在最前方。”去年年初,荣昌城区因线路故障出现大面积停电,上万户居民受到影响。廖伟接到消息后,立马组织值班人员进行故障查找和抢修工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第一时间查找故障点,找到后立即抢修,争取在最短的时间恢复送电。”廖伟告诉记者。由于那时已是深夜11点,故障电缆线路又位于地下通道内,截面仅1.2平方米,再加上10余条高压电缆线路及几十条弱电线路,导致故障地点环境错综复杂。“一旦环境复杂,我们就得借助故障探测仪查找故障的大致范围,从而判定故障点位置。”正是凭借廖伟多年的工作经验,仅用40分钟就找到了故障点。“在这个行业干了几十年,大街小巷的电缆线路都非常熟悉了,脑海里就好比存了一份电缆图,随时都能报出抢修路线,缩短抢修时间。”多年来,他组织开展配电线路“排雷”专项行动,累积治理配网线路隐患缺陷余个,消除“三跨”隐患余处,利用工程项目、负荷调整、二改三、三改四等措施,消除“低电压”问题余个,高质量完成1多项年度预防性检修试验工作,使荣昌区配网故障率连续保持30%左右下降率。同时主动开展属地协调,积极对接客户,推进荣昌第一座千伏智能变电站广顺站、10千伏南拓开闭所、盈田实业、渝瀚科技等72项输配电工程新投建设和荣昌重点工程项目,为荣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获荣昌区第三届“棠城工匠”荣誉称号。不断创新突破技术为百姓点亮灯火随着人们对供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减少停电时间,提高通电可靠性,带电合环操作对提高供电可靠性与经济性有着重要意义。“合环换电技术主要就是采用不停电作业进行电源倒供的操作模式。原来我们进行电源倒供,负荷转移的时候都要进行短时间停电,合环换电技术就是实现带电合环过程中使用户不至于中断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廖伟介绍。但由于荣昌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和条件,所以配电网合环换电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推广运用。如何才能突破这一技术难题?廖伟便领班组成员刻苦专研,对合环开关两侧电压差、相角差、线路阻抗等因素进行反复计算与核对。在顺利完成多次模拟操作后,廖伟决定在实际操作中首次试用合环换电技术。“合环换电如果失败,就会使合环操作中产生大环流,可能会引起线路过流保护误动,影响客户的正常供电,而严重一点的后果,则是冲击变电站,造成主设备损坏,引起大面积停电,同时抢修难度大、时间长。”廖伟介绍。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廖伟带领班组成员实现了荣昌合环换电技术“零”的突破,这项技术将运用于荣昌全年上百次的负荷转移操作中,为群众带来更加可靠的供电。三十年如一日,廖伟用踏实勤恳的工作态度影响着所有人,他一直以“攀得半山修到远,还需键履上高峰”为座右铭,用谦逊、好学、务实、勤奋的工作态度默默耕耘着,最终成长为平凡而不平庸的电力工匠,传承技艺、服务家乡……上游新闻吴思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