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罗马1

微信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prcgoogle.com/zonghe/guonei/2021/0615/5415.html

大年初一,我和椰子打了一通电话。挂断时发现我们竟然聊了仨小时。

椰子在罗马的孔子学院做中文教师,已履职半年,我们聊到很多话题,心理学、电影、跨文化交流,当然也少不了爱情。

因为我们每次举办翻译课程,无论哪门语种(英、德、法、日等),总是有人在海外的学员报名,根据课堂表现,发现TA们的中文表达多多少少会出现退化,经常会出现外译中时词不达意的现象,而我和椰子的沟通却流畅无比,没发现她有卡壳。

我说你中文保持得不错嘛,她说原来在黑山孔子学院时,下降得特别厉害,那时生活圈子里中国人非常少,和周围人基本都是用英文沟通,等到任期结束回到国内时,发现很多话不知道用中文怎么说,以至于不少国内同胞怀疑她是外国人。即使是中文教师,教的多为基础中文,学生们都是零基础学汉语,教中文对自己的中文口语几乎没有起到任何帮助。但因为海外呆的时间还不够长,很多中文词句虽然印象模糊,但尚未忘得一干二净,在母语环境中多停留些时日,慢慢又能恢复。

而罗马的华人较多,常打交道的也有中国人,能够保证经常用到中文,有时还会深入沟通探讨一些话题,离开母语环境半年有余,口语基本上和人在国内时没差。

椰子的案例正是语言学习中非常典型的一个代表,语言本身就是工具,你不用,它就会生锈。

人在海外,若生活中没有需要经常讲中文的场景,口语的退化是最明显的。听和说是一个输入输出通道。若你能保持中文阅读习惯,基本上中文书面水平不会变差。读和写是一个输入输出通道。

这就引出了另一类反面案例。很多在海外长大的华人后代,无论父母双方均来自中国,还是跨国婚姻,若他们从小就开始上中文课,生活中也经常跟家人讲中文,那么他们的口语水平基本都不会太差。保持中文学习习惯的,回到中国也基本能和中文母语者丝滑交流。

然而,你若让他们看工作、学习相关的中文文件,可能会发现新大陆。我去年参与的项目就有海外长大背景的同事,和他们聊天,你会觉得他们中文真是完全听不出不是在中国长大,知道他们的背景后,也会认为他们在中国生活绝不会出现任何语言不便。除了聊唐诗宋词,他们可以用中文跟你聊康德、尼采等。

不过,千万别让他们看中文。我们的工作文件,他们得借助翻译软件才能看个大概。翻译软件又不能翻译精准,译文和原文驴头不对马嘴,导致他们经常在开会交流时闹笑话。有时一起出差,有账单之类的文件需要确认,店家看到他们的面孔,直接给到其中一位,那位同事说,别给我,我不识字儿。店家愣了几秒钟,瞪大眼睛说,别逗我,不可能,你不是中国人吗,看你不像没读过书的样子,戴着眼镜显然是接受过教育的。这时有同事抢过小票跟店家解释说,不好意思,他的确是文盲,不识字儿,我来看。待确认好后,店家还没从震惊中恢复,拿着小票走了时,还在一步三回头看那位“文盲”同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