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我市疫情医疗废物和废水收集处置率达%,全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主要环境质量指标持续向好。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重庆市在医疗废物处置方面,实行疫情医疗废物专车、专人运送,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和市、区县、处置单位三级应急体系,及时启用永川、璧山、长寿等3个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应急处置,确保医疗废物“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置”,疫情医疗废物“日产日清”。同时,全方位强化日常监管,累计出动人次,现场检查医疗机构、处置单位家次。
截至4月2日,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吨/日,15家处置单位共服务了家医疗机构和个集中隔离点的疫情医疗废物收集处置,累计处置医疗废物.08吨(其中疫情医疗废物.63吨,占13.5%),日均运行负荷52%,做到了医疗机构、集中隔离点及设施环境监管服务%全覆盖,医疗废物有效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全覆盖,牢牢守住了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医疗废水处置方面,市生态环境局持续开展医疗机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现场排查检查。同时,强化污染源在线监控管理,及时督促指导企业完成问题整改并依法查处超标问题。此外,还加强工作调度督办,组建专人专班,利用在线监测和自行监测数据,每日调度分析医院污水处医院、集中隔离点污水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杀菌消毒、达标排放情况。
截至4月2日,全市生态环境部门累计出动人次,共巡查集中式(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次,监测水质次,未发现水质异常情况,现场检查医疗机构家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家次,实现了全市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和服务%全覆盖,医疗废水%收集处理。
此外,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市正处在疫情防控巩固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恢复提振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期,为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市生态环境局坚决落实“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既保持监管力度,又体现服务温度。
据悉,一季度,全市共批复建设项目环评个、涉及总投资约亿元,其中实施告知承诺制79个、涉及总投资约62亿元。疫情防控急需的医疗卫生、物资生产、研究试验等3类项目环评申报24项,其中免于办理环评7项、先开工后补办3项、专人指导登记14项,持续做好渝昆高铁、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制定落实40余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具体措施,市环保举报热线”开通专门渠道为企业答疑解惑,优化建筑施工夜间作业监管帮扶工作。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郑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