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上游新闻
千重茶山,万顷竹海。这里不仅有闻名天下的永川秀芽,更有伴青山食茶竹的滋味亟待发现。
在永川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去了解这里的美,去挖掘这里的美,去创造这里的美。他们在这里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邀请非遗传承大师根据食客的口味、时代的需求对传统茶竹宴进行改良,派遣专职教师在这里开展农家乐发展与转型的旅游营销技术培训,动员优秀文旅学生在这里助力农民自种的水南茶采摘及推广……
▲文旅康养学院与茶山竹海街道办事处探讨景区品牌宣传等事宜
其实,这只是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文旅康养学院文旅方向专业群建设的一个缩影。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顺应农文旅融合的大趋势,立足高品质生活需求,面向文旅产业“吃、住、游、养”和婴幼儿托育产业的“保、育、教”相关岗位群,构建以“文旅服务”和“婴幼儿发展”为核心的文旅康养专业群建设。
训练即课堂深化综合育人模式
时间倒回到一年多前,那时的赵洪华怎么也不会想到,早在高中就成为了餐厅、客房职业技能选手的他,会在上大学后“变身”成为了一名调饮选手。今年,在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文旅康养学院念大二的赵洪华,一举拿下了“重庆市‘巴渝工匠杯’首届咖啡师技能职业大赛”学生组三等奖、“永川区‘巴渝工匠杯’乡村振兴调饮师”第一名等诸多奖项。同时,他还获得了高级咖啡师职业技能证书、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EEMP)职业证书等职业资格。
▲赵洪华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其实,文旅康养学院不仅在各个职业技能大赛上收获满满,在学生的学业深造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该院届专升本报名总人数人,上线人数90人,上线率高达75%,录取率%,有21名同学被重庆工商大学等知名大学录取。
“我们打破传统课程模式,采取了学分替代模式。学院还聘请了巴渝名匠担任专业导师,并组建了一批导师团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从而发现他们的职业动力与潜力。”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文旅康养学院副院长陈中耀透露了成功的秘密:“把学生从传统的课程模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实践、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加上专业导师团队的全方位指导,不仅可挖掘学生身上更多闪光点,还可引导学生突破自我,从而培养更多具有文旅特质、技能显著、智慧特色的‘五有’城职人。”
赛事即日常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张秋杰是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文旅康养学院级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她主要把时间花在了理论知识学习上,几乎没有参加过相关技能大赛。在升入大学后,张秋杰逐渐发现,身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未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经过老师精心的培养、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张秋杰早已不是当初的“技能小白”,而是获得“重庆市第十四届‘巴渝工匠’杯餐厅服务项目”二等奖、“第七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暨‘巴蜀工匠’杯新职业技能大赛(餐厅服务项目)”优胜奖这两项市级大奖的“技能大牛”。与张秋杰相似的还有该校20级酒店管理班的李芳同学,李芳同学曾获年获第七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暨“巴蜀工匠”杯新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荣获重庆市“巴渝青年技能之星”称号、年获奉节县“夔州工匠”劳动技能大赛旅游服务(中餐摆台)“技术能手”称号、年获“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十四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餐厅服务”赛项二等奖、年重庆市第十二届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旅游服务专业酒店服务项目比赛三等奖、年荣获奉节县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旅游服务类“中餐宴会摆台”技能竞赛个人二等奖。
▲张秋杰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文旅康养学院将职业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培养之中。从新生入学起,文旅康养学院就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和职业目标,邀请专业大师到校为同学们授课、讲座,邀请成绩优异的校友返校与大家进行经验分享。同时,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也会对学弟、学妹进行定向指导,让文旅康养学院的学子能够在各个方面都汲取营养,得到全方位提升。
更重要的是,文旅康养学院还从校内赛、区赛、市赛、国赛四个阶段,给同学们提供训练和参赛机会;由文旅康养学院骨干教师和行业技能大师组成的竞赛导师团队,也会对学生进行常态化、全面化的赛事集训。这样将课堂与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为学生未来的向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行业同频多渠道赋能文旅康养
5月19日,陈中耀与文旅康养学院就业指导员陈美玲老师又来到茶山竹海街道,就茶山竹海景区品牌宣传、茶竹菜肴打造、景区讲解服务、文旅产品推广等事宜,与茶山竹海街道办事处进行了深入探讨。
立足永川,辐射大重庆。文旅康养学院还与武隆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武隆职业教育中心合作共建仙女山文旅产业学院,与渝州宾馆、东方爱婴、来福士洲际酒店、永川区博物馆等20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不管在课堂上和赛场上学到多少,最终都要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才行。”陈中耀说,在大数据、智能化的背景下,学院立足于现有的校企合作企业,不断开拓新兴行业与品牌企业,通过开展订单班、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岗课融通、工学交替等形式,为学生创造机会,提前感知职业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