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同为悬疑侦破小说,长洱的《犯罪心理》并没有像Priest的《默读》、淮上的《破云》那样,一开篇就吸引我,相反的,我曾两度弃文。或许是闹书荒,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我很庆幸自己第三次尝试阅读这部小说,并在开始前就决定要将它看完。如果说一开始是为了读完它,后来,就是被吸引着往下读,再后来,就开始纠结了:既想一气读完,又舍不得读完。
我想,用“厚重”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感受应该不为过,毕竟涉及人性与信仰的文字,它是很有质感的。
重读《一沙》,我在想,林辰为什么会选择与犯罪嫌疑人一起坠江?他真的是想用假死的方式离开众人的视线吗?
林辰在宏景那所小小的实验小学里做宿管,一做就是三年,你看他的住所:冰冷的屋舍,狭小的空间,孤零零的木桌,荼白四壁。他的师弟付郝说,这不该是他待的地方。是啊,永川大学心理系曾经的高材生,永川大学校长最最得意最最喜欢的门生,正是意气奋发、年轻有为的人生黄金时段,却被几大世家联手打压报复,宿管几乎成了他能找到的唯一还算体面的工作了,而他之所以还能活着,只是因为人家想看着他梦想尽碎、跪地求饶、如蝼蚁般苟且偷生,以解丧子之痛。他并非真的无处可去,他甘受这种凌辱,大概唯有清贫困顿不得志的生活才能让他从内疚忏悔中寻得一份解脱——他一直在为当年的逃避选择自责,为黄泽胞妹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在他之前做出选择,从而让他从两难境地解脱而负疚。
可见,林辰甘心做个小小的宿管,带有自我惩罚与赎罪的意味,他不会为无以施展才华与抱负而离开。
他也不会因被人找麻烦而离开,虽然麻烦真的不少。你看,协助刑从连查案短短三天,就有不少人跳出来找麻烦:先是极有钱的陈家偏执狂主人的电话羞辱与警告,再是有人向上级电话举报施压,然后是陈家老管家出马让校方解雇林辰,最后还有黄家少爷黄泽黄督察亲临督查。明知会有这么多麻烦,他依旧冒着雨,撑着伞,穿过茫茫四野,走到刑从连面前,说“请让我加入”。纵然有那么多的人不让他查案,他只笑着告诉刑从连,他一点也不在乎。他面容平静,眼神平和,言辞镇定,在无尽的压迫下,坦然生存。
可是,林辰为什么最终还是骗过无条件给予他信任的刑从连,陪着犯罪嫌疑人冯沛林坠江呢?正如林辰所说,突破人性、突破障碍,从来都不简单,除非这背后有强大的动机支撑。支撑林辰决定改变现状、瞒过众人、陪人坠江的动机应该足够强大。
这个动机中,不会有对自身安危的考虑。林辰不会求死,但也不贪生,在他的世界里,远有高于他自己生命的东西。他对自身的要求很高,容不得因自己而给他人带去危险与伤害。在那个暴雨倾盆的台风夜,浑身湿透的他站在刑从连面前提出三个问题:你想破案吗?你相信我吗?你怕被打击报复吗?他很清楚自己将承受多大的压力,但他毅然说:请让我加入。从开始的置身事外,到这时的主动要求加入,巨大的态度转变让刑从连都倍感意外。究其原因,应是出现在他宿舍桌面上的信与沙令他肯定了一件事:宏景市出现的连环命案是冲着他而来的。
他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想挑衅他的人,无论是心理变态者也好,高智商罪犯也罢,真的非常非常多,因为他曾经真的非常有名。
他曾感慨:某些阴魂不散的人真是很麻烦。
现在,那些阴魂不散的挑衅者终于又来了。三年前,他们给了他谁生谁死的两难选择,试图向他证明、让他承认人性的恶,结果,是黄家千金将生机留给更多的人,从容赴死,以四条人命的代价代林辰向他们证明人性之高尚。这一次,谁输谁赢谁又将付出怎样的代价呢?
他告诉吴老局长,这是一起非常危险的案件;他答应吴老局长,这个案子结束,他一定会离开。
作案者是非正常人类,怎会不危险?挑衅者是冲他而来,他们让他推测出冯沛林一定会自杀,并且一定会在自杀前杀一个人,他们就是要看林辰作出选择:你不是说人性高尚吗?那你陪他去死吧!你不想死?那就让他去杀别人吧。记住,那个人本来可以不死的,是你的自私要了他的命,你看,人性是多么丑陋啊!在经历了黄家千金一事后,赴死成了林辰唯一的选择。
林辰的猜测并没错,在冯沛林生命三十秒倒计时时,冯沛林说他只是个传话者,他说:“他就是想问问您,在这一粒沙的世界中,在这极微小与极宏大的对抗中,您会站哪一边?”
《一沙》以被林辰与冯沛林压着的桥栏断裂的画面收尾,以刑从连凄厉吼叫林辰名字的声音结束。耳畔回响着刑从连撕心裂肺的凄吼,脑海浮现着林辰被拽着坠向江面的情境。我想,在林辰承诺吴老局长自己一定会离开时,他是怀着赴死的心态的,毕竟,江水无情,毕竟林辰不够强壮,且淋过大雨,发过高烧,孱弱病体,又被一心想要他陪葬的人拽着坠江,他又能有几分逃脱的把握呢!
注:本文图片搜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