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被刺杀,孙中山发动全国讨袁,为何从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并一度建立了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下,也因为革命党本身的软弱和涣散,仅三个月就把政权交给了袁世凯。由于革命未能彻底,导致以后长达16年之久的军阀专制统治。在此期间,战争连年不断,人民苦难重重。

一、讨袁战争

年2月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月8日,又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以削弱袁世凯的权力。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实施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解散,权力由袁世凯为首的北京临时政府继承。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职。

孙中山等革命派人士天真地认为,既已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即可束缚住袁世凯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因而许多主要领导人,或离开政治致力于实业建设,或投身议会从事宪政活动。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提出在十年内修筑10万公里铁路及南、中、北三大铁路干线的宏大计划。黄兴出任南京临时政府留守,手中仍掌握着20余万武装部队,但他在三个月内匆忙裁撤了10余万人,并辞去南京留守的职务,使革命派由此失去了可与袁世凯抗争的军事手段。

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后,开始实行其个人专制统治。他公然违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迫使内阁总理唐绍仪出走天津,形成内阁无人负责局面;又导致司法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农林总长宋教仁、署理工商总长王正廷等同盟会阁员集体退出内阁。

宋教仁为了议会斗争的需要,于年8月间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等四个小党,组建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国民党遂成为参议院中第一大党。

袁世凯见国民党在议会中势力强大,派专人至上海请孙中山、黄兴来北京进行“调停”。8、9月间,两人先后到达北京,多次与袁世凯会晤,袁世凯表示“谦恭”,称孙中山为“革命元勋”,并称俟国会选出正式总统后他亦将退为国民,与孙、黄共谋社会事业。孙、黄对他完全解除了戒心。

年2月,孙中山去日本考察铁路状况,而袁世凯向革命党进击的准备也已就绪。由于国民党在参、众两院选举中获得的席位领先于其他各党,袁世凯感到威胁,遂布置国务总理赵秉钧设法刺杀宋教仁。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被害,23日刺杀嫌疑犯应桂馨被捕,查抄出多种证据,证明主谋系袁世凯。孙中山等人终于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

2月26日,袁世凯控制的北京政府不经国会通过,即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订立了借款万英镑的《善后借款合同》,使中国之盐税控制于列强之手,严重有损国家主权,并有被袁世凯用作消灭国民党之军费的可能。因而促使国民党转而准备以武力对抗袁世凯。孙中山力主武力讨袁,但不少国民党人贪恋官禄,不愿重上战场。而袁世凯早有消灭国民党的企图及准备,借款告成之后,认为有列强支持,态度强硬。

年4月,袁世凯得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上海商议武力讨袁的情报后,从4月30日至5月3日连续召集段祺瑞、冯国璋等亲信及各省主要领导人开会,策划对付南方革命党人的办法。5月3日颁布了针对革命党人的三道命令。黎元洪此时已完全倒向袁世凯,接电后立即致电袁世凯:“元洪惟知服从中央”。并表示欢迎北洋军进驻湖北。

5月6日,袁世凯再次召开主要将领及幕僚参加的秘密会议,初步拟定了对南方革命军队的作战方针:用兵重点为赣、苏两省,以武汉及徐州为进攻出发地,以京汉路和津浦路为交通运输及进军路线,以南昌、南京为当前的主要进攻目标。同时开始调集兵力作进攻部署。5月7日,袁世凯命驻信阳的豫南总司令兼第6师师长李纯率所部先行进驻湖北,协助黎元洪防止国民党人起事。

5月15日,袁世凯下令撤销黄兴的陆军上将军衔。6月间,又以反对善后借款、不服从中央等罪名,免去李烈钧、胡汉民及安徽都督柏文蔚之都督职务。由于国民党领导人意见不一,特别是掌握军队实力的将领多意志消沉,所以袁的免职命令下达后,李、胡、柏三人均表示遵令解职,革命派掌握的其他各省亦在观望之中。

7月2日,已为袁世凯收买的九江要塞司令陈廷训,向黎元洪密告革命党人正准备在九江起事,请求派兵震慑。袁世凯即命第6师先行进驻九江。李纯率所部于6日开始渡江南下,至11日前已进驻沙河镇、莲花洞、金鸡坡炮台等城外各要点,并有2个营驻九江城内西部,与驻东部的赣军4个营对峙。

李烈钧被免职后,袁世凯任命黎元洪兼署领江西都督,黎又命江西护军使欧阳武代理。欧阳武虽系李烈钧之第1师师长,但在李烈钧遵命解职去沪的情况下,他亦不愿阻止北洋军入赣,所以李纯师轻易地进入赣北九江地区。

国民党人认识到与袁世凯的武力对决已无可避免,黄兴亦转而同意孙中山之意见,决心武力讨袁。

(一)江西讨袁之战

在上海的李烈钧得知袁军李纯师向江西进军后,于7月8日秘密返回江西湖口,组织讨袁军。

当时原属李烈钧的赣军共有第1、第2师和1个混成旅,共10个团,总兵力2万余人。第1师师长欧阳武率第2、第3旅旅部及2个团、1个营驻南昌,其第1旅旅长林虎率2个团、1个营驻德安、瑞昌;第2师师长刘世钧率4个营驻九江,其第4旅旅长蔡森率2个团驻赣州;混成旅旅长方声涛率1个团、1个营驻姑塘,其第10团团长李明扬率所部及1个营驻湖口。李列钧将驻赣北的部队编组为讨袁军,分为左右两翼:以林虎为左翼司令,由瑞昌进攻沙河镇,得手后与九江城内刘世钧部里应外合共同歼灭占据城西部的2个营袁军;方声涛为右翼司令,由姑塘进攻九江城东之要塞炮台;李明扬部防守湖口;同时派人命欧阳武与广东都督陈炯明、湖南都督谭延闿联系,请两省派军援赣。

7月12日拂晓,讨袁军左翼军林虎旅首先向沙河镇袁军发起进攻,打响了讨袁战争的第一枪。当日,李烈钧在湖口宣布江西独立,并发布讨袁檄文。13日江西省议会推举李烈钧为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欧阳武为江西都督,同时发出讨袁通电。以“湖口举义”为标志,二次革命讨袁战争正式开始。

林虎旅经过一昼夜的战斗,攻占了沙河镇,袁军吴鸿昌团被歼余人,退守赛湖。李纯急电袁世凯请援。沙河战斗开始后,驻于九江城内东部赣军第3团团长伍毓瑞与刘世钧及其第6团团长李定魁联系,约定13日晨集中兵力击歼驻于城内西部袁军的2个营,尔后南下进攻莲花洞一带之敌,以配合林旅作战。孰料刘世钧已准备投向袁军,故按兵不动。伍毓瑞弃军逃往湖口,所部1个营亦转移至湖口,1个营投附于刘世钧,九江城遂为袁军控制。7月15日,黎元洪命驻于孝感的袁军第2师速赴九江,增援第6师,并准备进攻湖口。16日袁世凯任命段芝贵为陆军第1军军长兼江西宣抚使,李纯为第1军左司令,第2师师长王占元为右司令,以统一江西作战之指挥。

林虎旅攻占沙河镇后,欧阳武命第2旅旅长余维谦、第3旅旅长赵复祥分率所属第4、第5团增援林虎旅,会合后北进至赛湖时,与南下之袁军遭遇,虽经力战将其击退,但因兵单势孤未敢追击。17日,在袁军反击下,被迫退守蓝桥。22日,袁军王占元第2师主力到达九江,24日进攻湖口,在海军支援下于25日攻占湖口,李烈钧率部退守吴城。26日,姑塘亦为袁军攻占,方声涛亦率余部退至吴城。李烈钧面对优势敌军及部属不断临阵投敌的不利形势,只得以机动防御迟滞袁军的进攻。瑞昌、南康、德安相继失守,8月8日袁军攻占吴城,李烈钧率部向南昌撤退。9日,欧阳武闻吴城失守,弃职至吉安为僧。11日李烈钧退入南昌,整顿余部,以4个营的兵力,在乐化、樵舍一线组织防御。但在袁军猛攻下,防线被突破。

8月18日下午6时,袁军攻入南昌城,李烈均、林虎撤往长沙。于9月解散余部,经上海转赴日本。驻赣州的第4旅旅长蔡森率所部降于李纯。至此,首先发难讨袁的江西作战,历时月余终于失败。

(二)江苏讨袁之战

江苏是讨袁战争东西两个主战场之一,战前驻军共有5个师、4个旅。章梓第1师及陈之骥第8师驻南京,章驾时第2师驻苏州,冷遹第3师驻徐州,徐宝珍第4师驻扬州,4个独立旅分驻镇江及清江。年7月10日,黄兴派何成浚、赵正平先期赴宁,约集第1、第8师主要将领、第3师师长及原安徽都督柏文蔚开会,商议组织讨袁事宜。13日黄兴抵宁,14日率众将领在都督府开会,江苏都督程德全应众将之请,被迫宣布江苏独立,并推举黄兴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南京要塞司令吴绍琳反对独立,被章梓派兵击杀,以洪承点接任。当日,黄兴即组成总司令部,同时命冷遹率其第3师乘驻山东边镇韩庄之一部袁军无备之际,对其发起进攻;命第8师以骑兵、步兵各1个团为骨干,配属炮兵、工兵各1个营,组成混成支队,由骑兵团长刘建藩率领,星夜驰赴徐州增援;命第1师之第1旅在混成支队后跟进。

7月16日,程德全以旧病复发为借口离职去沪,驻苏州的章驾时亦离职去沪。而驻扬州的徐宝珍早已被袁世凯收买,第8师师长陈之骥对讨袁亦怀有二心。

此次讨袁战争,为了在政治上与袁世凯抗衡,未推举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或黄兴,而是通过在上海的各省议会联合会推出前旧官僚岑春煊为讨袁军大元帅,但岑春煊“迭次坚辞”,始终不去南京就职。这不仅造成政治上的被动,也说明革命派对此次讨袁战争缺乏自信。

1.徐州之战

南京会议之后,冷遹返回徐州,于7月15日晚仓促率所部北上,于16日晨对韩庄袁军第5师方玉普旅发动进攻。激战至17日晨,张勋定武军4个营及田中玉部巡防营由山东赶至韩庄,与方玉普旅分两翼向冷师反击,冷师失利,于18日退守柳泉。19日拂晓,混成支队到达柳泉,战斗至20日凌晨,讨袁军第1旅亦到达柳泉,集中全力发起反攻,将袁军击退至利国驿一线。黄兴于当日得到扬州徐宝珍师已经倒戈,即将从六合进攻南京的情报,急令混成支队回防六合,前线兵力有所减弱。

张勋军于当日由台儿庄迂回至冷师右侧,与正面袁军实施夹击。冷师腹背受敌,被迫退回徐州。而该师骑兵团长张宗昌又乘势倒戈,致使军心动摇。冷遹于22日夜放弃徐州,退至蚌埠。第1旅返回南京,冷遹出走,第3师由旅长伍崇仁率领转移至凤阳。

袁世凯于7月21日正式下令以武力消灭反袁诸军。22日又下令撤销黄兴、陈其美、柏文蔚的军职,并悬赏缉捕三人。23日再下令撤销孙中山筹办全国铁路全权。同日任命冯国璋为第2军军长兼江淮宣抚使,统一指挥江苏方向的作战。

2.南京之战

徐州及湖口的作战失利,严重影响了讨袁军的稳定,并导致江苏讨袁军领导人的分化。7月25日,在上海的程德全公开通电,声称江苏的独立是黄兴冒用其名义所为,同时在苏州成立行署,号召南京军队取消独立,捉拿黄兴。袁世凯命交通部电令沪宁铁路停止通车,使南京陷于孤立,饷弹两绝。而湖南、浙江及海军明示中立而暗中附袁。黄兴自认已无力挽回危局,于7月28日晚乘轮船离南京去日本。

接着,代理江苏都督章梓、第1师师长洪承点亦相继离开南京。代理江苏民政长察寅、第8师师长陈之骥和代理第1师师长周应时于29日宣布取消独立,转移至凤阳的第3师亦宣布取消独立。接着驻苏州的第2师、驻镇江的2个独立旅均宣布取消独立。8月2日,在上海的孙中山与胡汉民亦去日本。特别严重的是:在北京的国民党竟然于8月3日将李烈钧、黄兴、柏文蔚、陈炯明、陈其美五人开除国民党党籍。讨袁阵营濒于瓦解。

南京宣布取消独立后,革命派激进分子何海鸣、韩恢、詹大悲、戴季陶等不甘就此罢手,由镇江赶至南京,于8月8日率第1师百余士兵占据了都督府,第二次宣布独立,并推第8师师长陈之骥为江苏都督,何则自任讨袁军总司令。陈之骥早已决心附袁,于当晚派该师第30团包围都督府,拘禁了何海鸣,再次宣布取消独立,并于9日亲至江北袁军驻地,向其岳父冯国璋提出献城方案。陈的行为引起下级官兵的不满。10日晚,第29团及第1师部分官兵联合起来,击散第30团,放出何海鸣,仍举其为讨袁军总司令,于11日第三次宣布独立。陈之骥见已无法控制局势,当即离宁去沪。何海鸣推举张尧卿(前都督府顾问)为江苏都督,命第10团团长徐涛为第1师师长,自兼第8师师长。同时招募城内及郊县退伍官兵组成第3军,以韩恢为讨袁军副总司令兼第3军军长,决心固守南京城。

徐州之战结束时,调至江苏的袁军已有3个旅、1个团及张勋的定武军、王廷祯的禁卫军,总兵力约2.5万人。7月27日,袁世凯命张勋率部由运河水路南下扬州,会合徐宝珍第4师进攻镇江;冯国璋率主力由津浦路南下,速取临淮关,再趋浦口,与张勋部联系,会攻南京。8月7日,张勋军到达扬州与徐宝珍师会合,8日渡江进攻镇江,由于驻守镇江的2个旅的旅长弃军逃走,张徐军未受有力抵抗即占领了镇江。

13日进至高资、龙潭一带,14日派出一个旅经孝陵卫进攻钟山。防守钟山第8师之一部奋力抗击,张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占领了钟山主峰。经整顿后,于17日转攻天保城。天保城位于钟山主峰西南端第三峰上,是屏蔽南京城的主要外围据点,由第8师工程营防守。

在张军猛攻之下,工程营不支退走,天保城被张军占领。19日,第8师第29团发动反击,又夺回了天保城。张勋军增兵再攻,双方进行了反复激烈的争夺战,天保城三次易手,终因众寡悬殊于21日为张军占领,在天保城战斗的同时,张勋于19日指挥主力进攻太平门。守军伪降诱敌,俟其一部进入城内时,闭门切断退路,城上城下发动突袭,全歼入城之敌,并击退城外之敌。张勋又转攻朝阳门(今中山门侧),亦被守军击退。

冯国璋军因修复铁路,行动迟缓,8月12日先头部队方进至浦口。14日夜偷渡长江受阻,遂改变部署:以第4师及第3师一部防守浦口,并派出一部兵力在老江口渡江。16日晚,渡江部队登上南岸后,迅速南下,连占老虎山、北固山、大红山各要点,于23日进攻太平门,在守军顽强抗击下,进攻受挫,退至天堡山西麓岗子脚。安徽讨袁军总司令柏文蔚在临淮一带作战失利后,率亲卫人员退回南京,何海鸣等推举其为江苏都督兼第8师师长。21日,柏文蔚组织部队反攻天保城,被袁军击退,柏对讨袁前景感到悲观,于25日离宁赴沪,后又转赴日本。何海鸣遂接任都督兼第8师师长。

袁世凯对南京作战进展缓慢颇感不满,命冯国璋从速进军,并命海军总长刘冠雄派舰护渡,协同陆军进攻南京,同时增调雷震春之第7师从上海援宁,参加攻城作战。25日,“海琛”号等舰艇驶至南京江面,掩护浦口袁军主力全部渡江。第7师到达后,冯国璋集中全力于27日夜对南京城发起总攻,经数日血战,张勋等军终于在9月1日由太平门方向攻入城中。城内各要点的大部守军仍然坚持战斗,又进行了一昼夜的艰苦巷战,袁军于9月2日完全控制了南京城。

(三)南方各省讨袁之战

在江西、江苏发动讨袁战争之后,上海、广东、湖南、安徽、四川等省相继宣布独立。福建都督孙道仁虽在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但仅是随大流。李烈钧湖口举义后,孙道仁在第14师师长许崇智等人压力下,于7月20日宣布与北京政府断绝关系,既敷衍了革命派,又避免宣布独立,以留有后路。宣布独立的各省也未形成全国讨袁一盘棋的局面,而且内部矛盾重重,所以先后均告失败。

1.上海之战

年7月16日,上海吴淞炮台的官兵首先响应武力讨袁。18日,原沪军都督陈其美宣布上海独立,并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上海是革命派活动的根据地,但在裁军之后,属于革命派掌握的军队并不多。除上海驻军2个团和举义后由钮永建从松江来归的5个营外,仅有从南京调来的刘福彪之福字营,总兵力多人。

袁世凯控制的军队兵力更少,仅有郑汝成部的第3营海军警卫队和驻守上海制造总局的1个水师营,但据守着当时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军工厂——江南制造总局,而且有海军的支援。23日,讨袁军进攻制造局。袁军此时既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又有充足的枪炮弹药,所以钮永建等人虽日夜猛攻,终不能克。当月月末,海军总长刘冠雄亲率舰队将袁军第4师2个团护送至上海,浙江都督朱瑞亦派出援军至沪。讨袁军于30日退出战场。钮永建及刘福彪部则退至吴淞炮台及宝山坚持战斗。后来发觉刘福彪阴谋投敌,虽将其缴械,但实力更为削弱。至8月13日,钮永建等人放弃炮台,率余部退往嘉定。上海讨袁之战以失败告终。

2.安徽之战

7月17日安徽宣布独立,省议会推举柏文蔚为安徽讨袁军总司令。袁世凯闻讯后,命倪嗣冲率所部及河南都督张镇芳驻郑州之一部护军进攻安徽。7月底,倪嗣冲部开始进攻凤台,经数日激战,皖军不支南退。8月5日倪军占寿县,6日豫军占正阳关。7日,胡万泰在安庆倒戈降袁,宣布取消独立,并派兵围攻都督府。柏文蔚率余人之卫队营撤至芜湖。数日后,柏见安徽形势恶化,将指挥权交与驻芜湖的第2旅旅长龚振鹏,自率少数亲卫人员乘鱼雷艇去南京,29日芜湖在袁军进攻下失守。安徽讨袁之战亦告失败。

3.广东之战

7月18日,广东都督陈炯明宣布独立,通电讨袁,自任讨袁军总司令,当时广东共有2个师1个旅,其中1个旅已前往援江西。陈炯明将其余各部编为3个支队,准备应李烈钧之请增援江西。但其部将大多不愿参加讨袁作战。陈炯明强行规定8月1日出发,各部仍然迟迟不行。7月26日,袁世凯任命龙济光为广东镇守使,令其进攻广州。

龙济光率所部及陆荣廷军一部共约5个团的兵力,从梧州向广州进军。广州门户肇庆守军李耀汉投降,陈炯明急令心腹将领叶举去三水一带布防。8月4日,驻燕塘的炮兵团及辎重营叛变,炮击都督府。陈炯明匆匆弃职逃往香港。师长苏慎初、旅长张我权先后被广东各界推为都督,同时宣布取消独立。但袁世凯早有借此机会全面控制广东之企图,不接受广东各界之推举,改任忠实于他的龙济光为广东都督。龙济光于11日进至广州,广东讨袁之战失败,袁世凯控制了广东。

4.湖南之战

江西、江苏发起讨袁之战后,湖南都督谭延闿迫于形势宣布独立,并应李烈钧之请,派兵1个团往援江西。由于当日湖口已被袁军占领,江西形势不利,援赣之团拖延不进,谭延闿见邻近各省讨袁战争先后失败,遂宣布取消独立,福建都督孙道仁亦于当日宣布取消脱离北京政府之声明。湖南、福建两省讨袁之战不战即告失败。

5.四川之战

在讨袁战争陷于颓势之际,川军第5师师长熊克武于8月4日在重庆宣布独立,决心以主力防御四川都督胡景伊军的进攻,并将所部编为4个支队:第一支队经永川、荣昌进取泸州;第二支队扼守合川,防御北路;第三支队扼守鱼洞;第四支队驻守重庆。8月8日,胡景伊派川东宣抚使王陵基率所部进攻讨袁军,并派出4个师围攻重庆,袁世凯为支援胡景伊,于8月12日令鄂、陕、滇、黔四省都督派军会合兜剿。熊克武军在资中、内江等一带战斗月余,终因寡不敌众失利。9月10日,合川又被攻占,此时各地讨袁军均已失败,熊克武见大局已不可为,9月11日离重庆,12日援川黔军进占重庆。讨袁战争的最后一战以重庆失守而告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60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