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极呼之欲出相向而行的成渝如何破圈

风口财经记者石冰冰

  成渝“双城记”到底该怎么唱,终于有了明晰的答案。

  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规划纲要》提出,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自去年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国家注入了大量期冀。如今,随着顶层设计出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路径日渐清晰。

  唱好“双城记”,需要成渝合力打好“组合拳”。在《规划纲要》中,一系列关于成渝两地的关键表述,无不彰显着成渝相向而行的重要意义。

  中国地域经济“第四极”要担当起哪些使命?《规划纲要》中又饱含着国家怎样的雄心与期待?

“第四极”的使命

  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谁将担起中国地域经济“第四极”使命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定论。去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锚定“第四极”的位置。

  “极”,意味着顶端,也是制高点。在我国经济版图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用约%的国土面积,产出了约占我国三分之一的GDP,是国内外公认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

  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大湾区,在东西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广袤的西部迫不及待地需要一个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是中央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一步重要“落子”。

  事实证明,成渝地区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这一使命。众所周知,近年来成渝两地加速闯入公众视野,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城市,但成渝两地的“内功”绝非吃喝玩乐这么简单。

  过去10年,重庆、成都两市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人口规模、经济总量都已经进入全国前10位,重庆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生产基地,成都则是全球最大的平板电脑生产基地。去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GDP占全国比重超过6.5%,常住人口规模已接近1亿人。

  始于颜值,终于实力。近年来成都、重庆优异的表现,拉高了整个经济圈的发展层级,使成渝城市群升格为成渝双城经济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撰文指出,历史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所在区域在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组织区域生产、大宗物资供应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承担了重要职责;新时代,该区域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践行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面,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

成渝两地相向而行

  古往今来,成都和重庆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但由于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两城的“较量”从未停止。从味蕾之争到产业之争,再到中央资源之争,在绵长的人文气息与耿直火辣性格的博弈间,“一山不容二虎”是外界对成渝两地常用的形容词。

  早在年,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蒲勇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重庆、成都两地眼睛更多地还是盯着上面,争到了就是胜利,但是在按市场经济模式谋求发展方面思考却不足,成渝应该采用创新的‘双极合作’模式。”

  两地虽暗自角力,但中央及有关部门一直十分   年7月,国家发改委编制完成《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征求意见稿);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一个多月后,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四年后,也就是在去年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破壳而出。

  年10月20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成渝相向而行,有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在此次发布的《规划纲要》中,一系列关于“双”字的使用场景,如“双城经济圈、双圈互动两翼协同,双核相向发展、双引擎、双核引领、东西双向互济”等,无不彰显着成渝两地相向而行的重要意义。

  《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九项重点任务,包括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等,无不坚持着“川渝一盘棋”思维。

  实际上,成渝地区一体化已在很多领域有了突破,其中最首要也是最突出的,便是交通。王凯指出,“交通方式的变革,使成渝两地‘时空距离’显著缩短,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成渝城际交通已经形成6条铁路+条高速公路综合交通走廊,实现铁路1小时通达、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随着天府国际机场投用,双流国际机场和江北国际机场共开行国内外航线条,年旅客吞吐量合计超1亿人次;成渝两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突破列,已连接境外61个城市及境内20个城市,助推成渝双城加速融入全球经济格局。

  一改“蜀道难”的历史,交通先行,让我们看到成渝合力突破对外交通这一约束成渝地区发展瓶颈的韧劲。

求同,也要存异

  建好经济圈的基础,是做好各自“擅长的事”,换句话说,“双核”能释放多大的能量、“双圈”有多优秀,经济圈就能有多强。

  我们分别来看此次发布的《规划纲要》中对于重庆、成都的定位:

  重庆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

  成都要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从国家对重庆、成都两城的明确定位中,不难理解“做好各自擅长的事”,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区域经济发展意义。

  重庆是雄踞长江上游的工业重镇、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汽车城,也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重庆还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要把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起来需要一个中西部金融中心,而重庆已成为西部金融机构集聚高地,具备这样的优势。

  成都是“宜居城市”的发展典范、是西部地区登陆科创板企业最多的城市,科技创新势头正猛烈。年文明史和多年建城史,还让成都具备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底蕴和基础。

  此外,对于重庆、成都来说,“做好各自擅长的事”不是一家独大,而是以大带小、带动起各自都市圈内城市的发展。

  王凯认为,重庆都市圈要推动中心城区与渝西地区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基地建设和1小时通勤圈带动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等区域中心的建设,提升外围荣昌、铜梁、大足、潼南的特色化功能,提高沿长江、武隆山等地的生态环境品质。成都都市圈要推动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的一体化发展,加快生产力一体化布局,引导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休闲服务共建共享,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示范区。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锚定中国地域经济“第四极”后,各界关于“第五极”的猜想讨论愈发激烈。时代赋予了每个增长极不同的历史责任,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各个增长极虽角色不一样,但是所发挥的作用同样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34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