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是重庆的下辖区,这里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推荐18处:苏氏祠堂;金银坡寨;汉东城遗址;卢岩崖墓群;罗家祠堂;永川大佛寺;飞龙洞摩崖石刻;打鼓寨;龙居山云谷寺;三圣社碉楼;周家湾天主堂;登东渡槽;川主洞;板桥三拱桥;茶山竹海天子殿;板桥劝学所;半山崖居群;本尊寺。
苏氏祠堂。祠堂地势险要。祠堂大门外,外有护城河,需吊桥方能进出。有一片龙眼树林,拙朴神奇。祠堂雕刻之精,美轮美奂。戏楼前有石围栏,每块石构件上均雕凿有精美的民间戏曲雕刻,其间有石柱相隔,上有长条石遮风挡雨。
金银坡寨。从仙龙场镇出发,沿途竹林茂盛,绿树成荫。距张家场约1公里处,可见一石壁耸立的寨子,这里就是金银坡寨。
汉东城遗址。位于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汉东村,地处长江西岸二级阶地。汉东城遗址类型丰富、保存较好、时代延续性较好,进一步凸显了其历史区域核心地位。汉东城遗址是重庆考古的重大发现,对研究渝西地区和长江上游的人类生产生活和城市建设史具有重大价值。
卢岩崖墓群。古墓群位于永川区陈食镇卢家岩村朝阳社的山崖上,处在永川东边城郊位置,根据墓室凿造形制和特征,推断始建年代在东汉至六朝期间,距今也有多年的历史,由于墓室全部都是在悬崖的巨石上开凿出来的,所以除了有些风化外,整体形状保存完好。
罗家祠堂。位于松子山街边,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罗家祠堂建成后,时逢当朝皇帝派出的八府巡按溯江而上往泸州,行至松溉,见建祠人是他的老师,遂赠扁题词“罗府祠堂”。现存的罗家祠堂全貌较好,是保存完好的一座祠堂。
永川大佛寺。又名黄瓜山大佛寺,位于重庆渝西重镇永川区南郊,建于清初,盛于同治,衰于民国。经多年修建,现已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弥勒殿、罗汉堂以及办公综合大楼、养心阁、钟鼓楼等,功能齐全,气势恢宏,晨钟暮鼓,香火兴旺。
飞龙洞摩崖石刻。郭溪《林泉高致》有云:“石者,天地之骨也”,摩崖石刻不仅承载了先人创造的精深文学和书法艺术,还留给了后人可以触摸的人文脉络。位于永川的飞龙洞摩崖石刻,开凿于约20米高的山体上。
打鼓寨。位于永川区何埂镇转角店村观音沟,是一座修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山寨。此寨子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是安怀门石墙,正中书有“安怀门”的楷书字体。上部修有房屋,木骨泥墙,已显沧桑面貌。
龙居山云谷寺。位于永川区永荣镇云谷村,现为永川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屋内地面由板石铺成,部分板石上刻有精美雕花。龙居山云谷寺为研究永川地区的宗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三圣社碉楼。民国碉楼立,百年守护情。碉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碉楼民居是巴蜀地区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既受到了巴蜀文化自身发展的影响,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周家湾天主堂。周家湾天主堂始建于清宣统二年,作为教堂期间一直由西洋神父和中国神父共同主持日常教务。后在土改和“一打三反”运动时,教堂又被作为会堂使用。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备战备荒的特殊时期,教堂成为当时存粮的仓库。改革开放初期,兴起开厂热,教堂被改建用作酒厂。
登东渡槽。位于永川区宝峰镇龙凤桥村登东场口的登东渡槽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桥身为条石卷拱,由五个助拱、六个引拱组成,条石砌筑,部分用桥梁形式高空建造,主要用于灌溉农田。
川主洞。位于永川区宝峰镇五家坡村棬子树村民小组,因石崖门上刻有“川主洞”三个字而得名,又因长期居住在洞内的人家姓殷,人称殷家岩洞。川主洞永川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板桥三拱桥。该桥位于板桥镇,修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二百多平方米。板桥三拱桥坐落于流溪河上,整体条石砌筑,桥身上曾雕刻有龙首、龙尾。
茶山竹海天子殿。据说,当年诸葛亮在此摆下九宫八卦阵以后,为了便于刘备观战,便在云顶山之巅将原巴王住过的天子殿改造为刘备的临时指挥部和寝居点。据寨内残碑记载,后来此殿又于清朝嘉庆6年重建,是白莲教义军首领的指挥部和一个战略据点。
板桥劝学所。板桥镇劝学所位于永川区板桥镇场镇居委会,一座罗马风格的小洋楼,始建于民国12年。前店后院布局,小青瓦屋面,硬山式屋顶,砖木结构,共三层。
半山崖居群。位于永川区来苏镇石牛寺村。该崖居清代所建,沙石结构,人工开凿,共有7居室,此崖居群位于悬崖峭壁之上,地势险要,杂草密集,隐蔽性极强。崖居群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其目的是借助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防备战争和匪患。
本尊寺。始建于晚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经的本尊寺,规模宏大,殿堂林立,有天王殿、观音殿、大雄殿、城隍殿、永安殿等。在大雄宝殿的墙壁上,还有佛教故事连环壁画,工艺精湛。可惜的是,辉煌的本尊寺毁于上世纪“破四旧”,如今的本尊寺规模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