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最高级别的外交/安全对话在罗马结束,悲观的评论较多,舆论一片愁云惨雾,引发了市场的震荡,股市出现暴跌的情况。
但我们认为,这是没有正确理解这场对话,过于从主观角度寻找合乎自身想象的内容或片面解读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结果。
有关两国关系中的问题和分歧,新华社通稿已经通过局委义正辞严的声明充分地予以反映,所以,我们在此处的重点不是谈它们,而是准备不带任何偏见地讨论一下中美正在发生的十分复杂并且多面的情势。
总体来看,这场对话是积极的,是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既充满竞争性但又极力维持建设性的表现,有利于在当前形势下协调立场应对突发事态并将其管束在总体可控的轨道上。
相比较特朗普当政的晚期,双方采取高级对话而不是对抗方式交换意见,对于世界上头二号经济体建设性处理彼此关系来说,是一个重要进展。
应该说,美国拜登当局的接触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化学反应”,使中美关系总体维系在一个可接触、可沟通和建设性的轨道上。
作为拜登入主白宫与中方首年互动的核心精神的继续,接触和建设性是“罗马会晤”的本质特征。
必须指出的是,新的“杨沙会”并非是一次“应急性”的、专为俄乌局势而安排的会议,但同时由于俄乌爆发的冲突而进一步增强了其及时性和重要性。
美方的公报明确对此进行了澄清。在去年11月的元首线上峰会后的次月,本次会晤就列入了双边关系的重要议程,予以持续安排。
由此而论,“杨沙会”重点谈到了俄乌局势,但其内容是全面而丰富的,涉及到中美关系的方方面面。
由于俄乌局势是当前最为突出的一个事态,一方面它成为美方顺势加快推进会晤举行的重要驱动因素,一方面美方也借机重点讨论了这一问题,并传达了某些重大讯息,以利于实现其对于俄乌局势的外交目标。
第一个积极信号是,美国对国家战略对手进行优先定位、实施大国竞争战略后,拜登努力推动并在其首年形成的双边关系的建设性接触政策得以持续进行,有望成为一个新的“传统”。
会议于去年12月就进入拜登当局的外交议程,准备很充分、议题很全面、内容有质量,其根本宗旨是要落实两国元首去年的对话精神,而非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整体上是有建设性的,尽管台面上的唇枪舌剑必不可少。
双方的问题、矛盾和分歧是成堆的,但维持建设性接触关系基本面和高级外交对话管道、遇到重大事务有商有量本身,就是积极的。
第二个积极信号是,沙利文继续主导与中方的最高级别外交和战略对话。在中美关系进入大国竞争的新时代,早前美方一边倒的态势正在打破,以美方牵头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为代表,拜登当局内部积极接触派精英正在崛起。
作为新时期的“老朋友”,其推崇的“持久共存论”、“无意改变体制论”、基于美方三份历史文件的“一个中国政策”论、不发动冷战、无意集团对抗论等,成为两国维持建设性关系的新战略基础。
第三个积极信号是,对于当前最为敏感和突出的事态,俄乌军事冲突及相关外交问题,备受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