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临江河被评为“年重庆最美河流”
临江河丽景摄/林琪
市民在美丽的临江河畔游玩摄/陈科儒
春天的临江河摄/陈科儒
有多少文明的光影,与河流相伴而生?
在永川,有一条河,散发着母性的光辉,孕育、滋养着城市的根脉,绵延不绝。
她,就是临江河,永川的母亲河。
全长公里的临江河,是长江一级支流,其中永川段88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承载着流域内75万名永川人饮用水以及公顷土地农用水功能。
她,曾经浩淼清波,带来“三河汇碧载千秋,海棠香国自芳流”的盛况。
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两岸生产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河流污染渐次加深,水体变黑变臭,有外来投资者称之为臭水沟,本地居民以近河为忧。母亲河满目苍痍,污浊不堪。
治理临江河,改善水环境,是永川市民多年来的热切期盼。
治理一条河,提升一座城,还自然一江清流,还百姓一河碧波。
永川区委、区政府顺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迎难而上,打响了临江河综合治理的攻坚战。
以新发展理念谋划综合治理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生态修复和城市提升改善人居环境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整治临江河,就是造福子孙,造福未来。”
年初,永川区委、区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将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全区“一号民生工程”,彻底消除城区河道黑臭水体,并以此为抓手,全面推动全区水环境治理,实现临江河、小安溪、九龙河等全区主要河流水质全面达标,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鱼翔浅底”目标,进而实现“治理一条河,提升一座城”的总体目标。
抓治水,就是抓改革、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抓生态的突破口,是抓全局工作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
这场硬仗,事关当前,关乎子孙,功在千秋。
成立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由区委书记任指挥长,区长任常务副指挥长,相关区领导任副指挥长,统筹调度治理工作;在全区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和镇街陆续抽调49人脱产办公;创新建立河段长制,进一步细化河长责任,明确了34位区级河段长、78位部门河段长、位镇村河长,以完善的河长、河段长体系促成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各镇街、村居主动担负流域治理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统筹辖区污染治理工作,层层压实工作责任,积极筹措资金,千方百计推进专项治理……
从冬入春,再从春到冬,永川区委、区政府密集调研、督办,加快修复临江河生态环境,将临江河综合治理工程打造成惠民利民的治污工程、安居工程、民心工程,推动永川高质量发展。
4年,19.5亿元,永川大手笔治理临江河,为的是实现“治理一条河、提升一座城”的目标。
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自年起,永川区委、区政府连续4年在年初召开临江河治理大会,为治理工作问症把脉,提出了“查清源头、精准施策、系统治理、建管并重”的治理思路,为确保治理成效指明了方向。
根据实施方案,针对临江河流域内农村养殖污染严重,工业企业、餐饮业、小作坊违法排污现象突出,城乡化粪池堵塞溢流,小支流、溪沟水质恶化等诸多问题,永川组织开展养殖业、工业企业、食品小作坊、餐饮业、农贸市场、城镇排水、化粪池清掏和“千沟万塘”黑臭水体8个专项整治,累计整治流域各类污染源处。
在此基础上,永川在城区适宜河道栽种水生植物16万平方米,同步打造兴龙湖、棠城公园、水景公园、三河汇碧等亲水景观,改造红旗河人行通廊2.3公里,让群众近距离感受水清景美之怡。
以统筹治理提升城市品位
——实现景色和人文美美与共,推进产城景融合
冬雨淅淅沥沥,永川兴龙湖烟雨迷蒙,湖光潋滟,山色含黛。
兴龙湖初步建成于年,是临江河重要的补水水源之一。
为了改善兴龙湖的水质,永川通过构建“食藻虫—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增强其对有机营养物质的分解与吸收,促进水体氮、磷等富营养物质的降解,提高湖区水生态系统对各类污染物质的自净能力,实现水生态系统多维复育,形成城市湖泊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兴龙湖水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如今的兴龙湖,水质清澈透明,参天大树和小草花木倒映其中,已经成为永川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不仅是兴龙湖,永川在临江河流域综合整治过程中,在全面截污治污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城区河道生态修复和河岸绿化美化,努力提升城市品质。
针对城区河道底泥淤积、源水匮乏问题,永川重点开展了城区26.6公里河道清淤。
同时,永川实施南瓜山水库和河湖连通补水工程,建设跳蹬河、萱花河、胜利河源头污水就地提标处理排放中水回用工程以及永川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有效缓解城区河道水源稀缺难题。
在城区,兴龙湖、棠城公园、水景公园、三河汇碧等亲水景观相继成型。
不仅如此,永川还在乡镇地区开展冬水田建设建设5万亩,提升流域蓄水涵水能力。同时还对临江河的许多支流河岸进行了治理,建设亲水步道、绿化河岸,目前在绝大多数场镇,河岸都成为人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水兴则城市兴”。永川的城市发展,是城市与水共生。从唐宋至今,千百年来,永川人家逐水而迁,傍水而居。临江河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记载了城市的兴衰,传承了城市的血脉。
永川区老城临江河干流与支流跳蹬河、玉屏河在此交汇,由此形成著名的昌州古八景之一——三河汇碧。
为了再现三河汇碧的盛景,永川实施了三河汇碧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和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在实施米约平方米水域面积生态治理的同时,利用房屋拆迁后腾退的土地和实际地形,结合周边河道和保留的建筑物,按照“城市双修”的思路对片区实施整体改造。
延续文脉,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唤醒文化记忆,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临江河流域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
目前,临江河水质已由曾经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
承载着无数永川人记忆的母亲河,正呈现出一幅清水潺潺、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以创新思维探索长效机制
——将“河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实施流域镇街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冬日,永川胜利路街道永钢村古家坳村民小组,向家坝小河沟清水潺潺,两岸绿草茵茵。
可在以前,向家坝小河沟却因为雨污混流,底泥污染严重,成为一条臭水沟。
年4月2日,向家坝小河沟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全面展开。
整治期间,向家坝小河沟周边共清掏化粪池3座,修建化粪池1座;清理周边杂草、垃圾5吨;出动挖机5台、人工余人次,清理淤泥约吨;投放强效底改剂斤、增氧底改剂50斤;新建0平方米人工湿地1个,栽培格桑花、狐尾藻、水生美人蕉等生态植物5万株;建新建堆石堰坝、透水坝4个。
通过整治,向家坝小河沟发生了“从内到外”的改变,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明显,获得了周边群众一致认可。
向家坝小河沟的改变,是永川为了改善辖区水环境治理而实施的“千沟万塘”专项整治的一个缩影。
不仅如此,为了巩固“千沟万塘”专项整治的效果,永川创新建立了“千沟万塘”塘长制,纳入区“河长制”管理体系,将“河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建档立卡、定位、编号,明确管理主体、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明确“千沟万塘”塘长,落实后期维护费用,实施常态化管理;永川区“河长办”、区生态环境局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对需要重点管控沟塘实施监测和考核。同时,属地镇街建立村民参与机制,发挥村民主体地位,将“千沟万塘”管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调动乡贤能人参与“千沟万塘”管理。
永川还由临江河指挥部统筹,组织各职能部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巩固治理成效。
为加强污染源头控制,永川区住房和城乡建委制定了《永川区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办法(试行)》,严格执行排水许可证制度;永川区农业农村委制定了《养殖行业污染防治监督管理长效机制(试行)》,加强养殖污染监督管理;永川区商务委牵头制定了《关于加强农贸市场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强化常态化管理;为加强设施运行管理,永川区生态环境局牵头制定了《永川区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排放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严格查处排放不达标行为;永川区城市管理局牵头制定了《永川区城镇化粪池长效管理办法(试行)》,落实城镇化粪池常态化清掏维护责任。
此外,为实现流域监管智能化,永川通过PPP项目工程建立了流域数据监控系统,开发数据监控APP,建立在线监测点位处;搭建了水质监测网,对全区重点流域关键点位水质开展实时监测,提高了常态化监管能力。
为加强执法联动,永川区生态环境局牵头制定了《水污染治理快速响应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污染执法快速联动响应;永川区住房和城乡建委牵头初步建立了城区污水管网数据档案,实行动态更新管理,弥补了过去的缺失,为强化常态化运行维护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永川制定了镇街水环境整治每月考核评分排名通报制度和全区各流域镇街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累计考核通报29期,生态补偿支出最多的单位达到万元。
贺娜王美蓉图片除署名外由永川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