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期末考试比较紧张,时常问大人该怎么办。下午放学,情绪不高,嘴上不停唠叨着“没劲”“怎么就把‘加’字给写反了呢!”
晚上看足球赛,亚平宁红蓝大战,荡气回肠的剧情,令人不禁想起古罗马凯撒大军的咄咄锐气,也想起了罗马假日中的无限柔情。赶紧叫女儿和我一起看,并和她聊了聊罗马城的故事,尤其是几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wasnotbuiltinaday)
在古代,一座城池的建造所遇到的困难要比现代大得多。它可能会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地理环境的构造,部族发展的需要,以及科技水平的发展,战争冲突的走向,统治阶级的意志等因素的影响,少则数十年,长则数百上千年的沉淀才可以稳定下来。比如殷墟,无论多么的城高池深,方广粟裕,几经挣扎,最后由全国中心沦落为历史上的一片砖瓦。再比如东都洛邑,人类从上古时期开始进行部族东扩,历经数十代,经东周定都才存下其繁华千年。罗马城也一定是走过这样的流程而建成。多少代人,多少故事,多少文明在存亡与更迭中,在历史长河里踏燕而来,乘马而归。那么,我们是否将时间缩小,将永恒封存,就个人而言,人的成长也应该是漫长而艰辛的。因此,我们对待孩子就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规律,千万不能做揠苗助长,乃至于釜底抽薪的事情。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耐心和毅力,容许和接受孩子的错误和失败,真正做到静待花开,陪伴有我。
都说教育是“爱的接力赛”,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或许我们的耐心和执着也会传导到孩子心里,使他们也变得有韧性,也懂得正确面对成长的烦恼和代价,更懂得失败后的自省比无动于衷可贵的多。我们这里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脾气急躁的女子,只要当她升格成为母亲之后,那些棱角就会被孩子磨得圆润而有型,一个不够就两个,两个不够就三个。说得就是希望亲子可以建立一种包容有弹性且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专属于他的“罗马城”的建造过程,而且这座城池韧性强,品质高,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一次考试的遗憾确实可能要在今后花大力气去弥补,但是这样的失败又何尝不是为自己的城池镶嵌金砖呢!
二、条条大路通罗马(AllroadsleadtoRome)
几天前被一个视频震惊到了,视频来自于一段采访,主角是原上海建平中学校长,被称为“艺高人胆大”的冯恩洪,内容是关于教育的。其中的语句是“学校该不该有个性?学校没个性,老师哪来的个性;学校老师没个性,学生怎么能有个性……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叫教学相长。所以我们教人,第一人有差异,一娘生九子,连娘十条心,我们怎么面对差异;第二人有潜能,总分第一的学生有潜能,总分最后的学生也有强势智慧……”其核心观点是:我们现在是埋怨差异,压抑潜能。说得很现实,非常值得人深思。
规则统一性和个体差异性并不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是很好的互补关系。就像古人所讲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治国如此,个人成长也可以如此。
无论是作为家长的身份,还是作为老师的身份,我们对于孩子的期望是一致的,都希望他们三观特正,有自己的特长,未来有自己引以为傲的事业。只是层级不同,撞线时间不同而已。这就是所有孩子成长的唯一性,因为他们最后基本都会到达那个目的地。
有一个物理实验很有趣,两个铁球,一个以斜边直线滚落,一个以波浪线同时滚落,球的大小一致,目的地也一致。让众人猜测,大部分认为是直线的球先到达,我也这样认为。但是实验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曲线滚落的球先到达。抛开物理学知识,就现象而言,说明曲线的绝对长度并不能决定事情的最后结果。如果将铁球比做人,他们的目标方向是唯一性的,但过程是不确定的。逆境造就的人生往往比顺境更加锻造人,更快实现唯一性,人生更加成功。
当然,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个人成长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那次去北山赏雪,目标山顶界碑,但路滑危险,闭关封道,幸得当地热心老板驱车载人,虽在大盘尖山脚,但景致极佳,雪厚未消,雾凇沆砀,较之上山所观之景犹有过之。由此方觉,等高虽能望远,但身在半山雪林中反而更觉不虚此行。非常认同冯恩洪的那句话:弱势智慧合格就好,强势智慧要达到优秀,变成特长。我们的教育模式就是合格+特长。只要孩子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哪怕过程艰苦,也会有甚大收获。
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是所有人的目的地,正所谓:无论你来还是不来,罗马都在那里。有人坐飞机,有人驾车,有人步行,有人渡船,还有人神游,心向往之。孩子的成长方式肯定是多元化的,如果千篇一律,那我们就不是合格的教育者,而只是一个生产线上的普通操作工,久没有价值了,一下就会被淘汰。
三、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WheninRome,DoasRomansdo)
与雷老师探讨孩子的动力问题,突然说了句:条条大路是通罗马,可惜他是罗马人。听完叫人拍案叫绝。其实无论身处何方,目标永远在前方,而路永远都在自己脚下。努力走好自己的路,调动个人成长潜意识里的源动力。不是罗马人要努力地朝它前行,本身在罗马的人,则应该为这一身份正名,至少懂得入乡随俗。
小陈是自己的学生,顶着很聪明的光环,但由于无人监管,初中成绩马马虎虎,中考时与一中差了两分。家人也是懊悔不已。三年后的高考却以全校第二名的分数考入了一所大学。问其为何变化如此之大,他的答复很朴实:因为我长大了,心里想着再也不能这样过了,作为一个学生也该有所成就,所以与一名同学相互拼搏,相互监督。心静了,动力就强了,学习也就自然上去了。我非常感谢你,是你一直没有放弃我,才让我有机会证明自己。
我很欣慰,为小陈,也为自己。小陈的故事很有代表性,再一次地印证了孩子成长主要还是靠自觉性,乃至自发性。作为学生就应该有学生的样子,这与出身高下、智力高低、成绩优劣都没有关系。只要自己的心足够明亮,那前路就能似锦。古罗马有一句谚语:“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锻造者。”
修路远漫漫,上下以求索,孩子的成长一定是春华烂漫和光怪陆离的。不在乎一时的明暗得失,也不在乎生活的阴晴圆缺,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纵然“千金散尽还复来”。.01.2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