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牵挂和关心,今天,我终于可以走出家门,呼吸新鲜的空气......”今(13)日,重庆医院护士覃渝结束了“3+4”的健康监测,正一脸灿烂地用手机与她的同事打视频电话。
疫情当下,一个个白衣天使逆行出征,挺身而出,勇敢战“疫”。今天,我们有幸在这里分享覃渝的抗疫日记,以飨网友。
我来自永川,一枚90后,准确说,98年出生的我,是一枚眼科小护士。
“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
我于年9月26日成为重庆疫情防控第七轮外省中高风险地区回渝闭环转运工作第6组的一员,也是小组里唯一一个来自卫生系统的医护人员。和小组4名伙伴连续14昼夜多个小时的机场专班转运隔离工作,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我想记录下来,分享给你。
9月26日,我接到任务从永川出发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半过后了,入夜后的气温特别低,机场的风很大,吹着很冷。
医院接到上级部门的通知,要求派出医护人员随队前往江北机场支援外省中高风险地区回渝人员的闭环转运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急,来自交通系统的张哥、公安系统的陈叔叔,还有负责驾驶的秦师傅,还有我,一行4人简单地收拾后就出发了。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虽然之前也参与过抗疫相关工作,但第一次要与中高风险地区回来的潜在感染人员密切接触,说实话,我内心是很忐忑的,甚至有点害怕,但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医者责任与担当由不得我退缩。面对疫情,我唯有的是,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
“咬着牙关,也要坚持下去”
从当天晚上10点过到达江北机场指定停车区域,到第一班需要转运隔离的乘机人员走出航站楼,已经是凌晨2点。我因为车上太闷下车透气,当天就感冒了,咽喉痛了3天,喝水都难以下咽……那时,我很无助,好想回到家里,希望得到妈妈的关爱。
我们小组成员都是第一次穿隔离衣,当我熟练地指导和帮助大家穿上隔离衣的时候,紧张和害怕的情绪才得到了缓解,顺利地接上9名需要隔离转运的人员,完成各项消杀防疫工作,连夜回到永川指定隔离酒店,尽管当时已是凌晨4点过了,然而,倒在床上却一夜无眠……
由于夜间航班多,乘客量大,因此,隔离转运工作大多数时候发生在凌晨深夜。穿脱隔离衣防护服、详细的流调登记、各项消杀工作、给不理解的人耐心解释......这些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工作,不得有半点马虎,必须认真对待。因此,好好地吃顿饭、喝口水、挠下痒、上一次厕所都变得仿佛不容易、很奢侈。
面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因为责任重大,心里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使凌晨两三点钟睡觉,大脑也还是难以“关机”。
我记得,那是转运隔离的工作的第二天,我的咽喉已经痛得肿起来了,说话都摩擦得扁桃体生疼。在重庆深秋的夜里,漫长地等待每一个航班的落地……寒冷、疼痛交替袭来,再想到家里不满1岁的宝宝嗷嗷待哺,真的是五味杂陈,强忍着泪水不让流下地。
我告诉自己,咬着牙关也要坚持下去。对医护人员来说,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在病毒面前,我们就化身成了普通人眼中的“白衣战士”,绝不能叫一声苦,更不能喊一声累……每天小组成员脱下N95后,闻着全身满是消毒剂和酒精刺鼻的味儿,看着对方脸上一道一道的N95压痕,相互鼓励、加油,未曾有过放弃的念头。
我明白,这就是青春该有的模样和调性!
10月1日,隔离酒店传出前一天转运人员中有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的人员,让整个酒店里本就紧张的氛围更加地窒息,大家都在煎熬中等待官方消息。不过,还好,大家只是虚惊一场。
“我被隔离,但没有落泪”
10月4日,真正的考验来了。刚做完一阵子的工作,回来隔离衣都还没来得及脱,住在酒店我上面一层的1名隔离人员核酸结果经判定为新冠肺炎确诊阳性(轻型),接送的司机叔叔也接送过我们,瞬间我成了次密接,联想到我未好的感冒,还有点疼痛的咽喉,我开始感到恐惧,怀疑自己……24岁的我,一瞬间鼻头好酸。但我依然没有落泪,因为我知道,隔离服里的眼泪擦不掉。
随后,我自然也成为了被隔离的人员。吃饭只能在门口取食,小组成员相互安慰打气,自我调整心态”......我最终战胜了恐惧,更战胜了自己。